作文网作文素材提供大量精选写作素材,如高考作文素材、考场素材,包括名言警句、优美段落、历史典故、时事论据等写作素材。
林语堂对闽南话的痴迷
一种语言可以一直深入到骨髓和血液之中。无论走得多远,容颜可以改变,但只要最初接受了某种语言,也就会如影相随,所以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。如果乡愁是游子的行囊,那么乡音就是游子的标签,时刻提示家处何方。闽南话于林语堂来说就是这样的一种语言。林语堂对闽南话爱到极致。尽管他普通话很好,英语更是水平高超,成为为数不多的大部分作品用英语写作的中国作家,但林语堂时刻忘不了的是乡音,是闽南话。当年他在平和坂仔林语堂与幽默
把humor译为幽默大多数人认为幽默该词为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于1924年最先介绍入中国,对此,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委员、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张继平认为并不确切,张继平向记者介绍说,第一个将英语单词humor译成中文的应该是国学大师王国维,时间比林语堂首次使用幽默的译法早18年。王国维在1906年出版了《屈子文学之精神》一书,书中普议及humor一词,并将其音译成欧穆亚,认为欧穆亚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林语堂作品集
小说《瞬息京华》(MomentinPeking),又名《京华烟云》,郁飞译,1991年,湖南文学艺术出版社《风声鹤唳》ALeafintheStorm《赖柏英》《朱门》TheVermillionGate(1953)《啼笑皆非》BetweenTearsandLaughter,1947年(5版),商务印书馆《唐人街家庭》《逃向自由城》《红牡丹》散文和杂文文集《人生的盛宴》《吾国与吾民》MyCountry林语堂生平简介
林语堂(1895年1976年),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,父亲为教会牧师。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,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。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,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。同年,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,专攻语言学。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,任北京大学教授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。1924年后,为《语丝》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《语丝》上发表第一篇文章《论士气与思想界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故事
舒乙首次披露:1968年老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。中国作为文学大国,始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以外,还因为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太少,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。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恰恰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,连瑞典文的也有。另外,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也很复杂,先是由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,被提名者可能有几百人,然后层层筛选,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,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,得票最多老舍的创作生涯
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。1924年夏,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,并从事文学创作。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《老张的哲学》在《小说月报》17卷第7号上连载时,署名为舒庆春。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,直一小说全部载完。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。接着,又发表了《赵子曰》《二马》,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。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,爆发了五四运动。他自称只是看见老舍的笔名来历
字舍予,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,另有絜青、絜予、口青等笔名。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,父母为他取名庆春,含有庆贺新春、前景美好之意。舒庆春上学后,自己更名为舒舍予,舍予是舒字的分拆:舍,舍弃;予,我。含有舍弃自我,亦有忘我的意思。老舍这一笔名,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《老张的哲学》时首次使用的。在舍予前面添老字,而后面去掉予字,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。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,而是含有一贯、永远的意思老舍的人生经历
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,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。襁褓之中的老舍,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,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。老舍九岁得宗月大师资助始入私塾。1913年,考入京师第三中学(现北京三中),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,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。于1918年毕业。老舍的人物简介
老舍(1899年2月3日-1966年8月24日),本名舒庆春,字舍予,北京满族正红旗人,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、文学家、戏剧家。终年67岁。代表作品:《茶馆》《骆驼祥子》《四世同堂》《龙须沟》。代表作《在烈日和暴雨下》选入中学语文课本。鲁迅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故事
1927年9月17日,鲁迅收到北京自己的学生台静农的信件,信里面提到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上海的时候听说鲁迅的名字,想请刘半农帮助,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。鲁迅当即回复了上述这封信,那信里的态度丝毫也不暖昧,表达得非常截然。先把鲁迅致台静农的原信抄录一下:静农兄: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。请你转致半农先生,我感谢他的好意,为我,为中国。但我很抱歉,我不愿意如此。诺贝尔赏金,梁启超自然不配,我也不配鲁迅的杂文创作
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。杂文古已有之,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,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,到了鲁迅的手中,杂文是匕首、是投枪,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。从五四起,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,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,到了后来,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,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,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鲁迅的个人作品
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,其中著作500万字,辑校和书信100万字;鲁迅在1918年5月,首次以鲁迅作笔名,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《狂人日记》(收录于《呐喊》)。他的著作以小说、杂文为主,鲁迅先生的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、小学语文课本,小说《祝福》(选自《彷徨》)《阿Q正传》(收录于《呐喊》)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厦门、浙江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、纪念鲁迅的个人介绍
鲁迅原名周树人(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),汉族。浙江绍兴人,字豫才,原名周樟寿,字豫山、豫亭。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。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、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。1904年初,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,后从事文艺创作,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。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,其中著作约500万字,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。作品包括杂文、短篇小说、评论、散文、翻译作品。对于莫言:我对短篇一直情有独钟
两年前,复旦大学召开莫言创作研讨会,总结他三十年文学创作。莫言觉得这是一件尴尬事:到底我该表现得冷若冰霜呢,还是得意忘形?我决定麻木,我对自己说,被讨论的是另外一个人,是一个与你无关的人。他常常以这种冷静的、旁观的姿态看自己,包括被家乡人引以为豪的莫言文学馆。馆名是王蒙题写,对联则是贾平凹的手迹:身居平安里,心忧天下;神游东北乡,笔写华章。高密老乡的极大热情,又有当代著名作家助力,莫言走进文学馆时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
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,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已于北京时间19:00公布。中国作家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。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曾屡次获奖莫言原名管谟业,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,童年时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,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。12岁读五年级时因文革辍学回家,在农村劳动多年。1976年应征入伍,历任战士、政治教员、宣传干事。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。自1980年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