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饺子
“饺子、饺子,我爱你!就象老鼠爱大米。”这样的一道声音划破了厨房的寂静,原来是我要包饺子了。
饺子,原名娇耳,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发明的。那时,瘟疫蔓延,老百姓忍冻挨饿,耳朵都冻烂了,于是张仲景就发明了一种像耳朵形状一样的东西,取名为“娇耳”,他把一些可去寒的东西包在娇耳里,煮一煮,给大家喝。几个月后,大家耳朵不烂了,感到全身发暖。从此以后,北方人就养成了这个习惯,在年三十晚上烧一锅饺子迎新岁。
开始包饺子了,包饺子当然要先买来饺子皮,饺子皮直径约为7cm,呈圆形。我又拿来拿腌好的肉,我实行了流水生产:一摊就是5个,用筷子捞一块不是太大也不是太小的肉,分别放到5个皮子中间,接着,我右手食指沾了一点点的水,在皮子的半边儿抹上,再把饺子对折,用手使劲地按着边,只让“它”露出一个鼓鼓的大肚子,我大拇指和食指一按,中指按在离开一点的地方,大拇指一提,一个拱形的――拱形的――桥洞就好了。我按这样的方法越包越快,饺子的队伍越来越长。可是快还是有缺点的,我一不小心一个饺子的边没合拢,而且不好看。
饺子的样子可关系到吃时的食欲哦!于是,我大喝一声,来了个“天门花掌九飞左转天飞旋”,霎时间,“它”有了一根长长的麻花辫,还有一个小伞一样的身子,也可以说是大象的头:一双蒲扇耳、一只长鼻子和两只眼睛,仔细一看,还真像一只大象呢!
虽然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耳朵了,但饺子已成为人们最常见、最爱吃的食品了。它已经成为我们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一。